【经典常读】《少年》和《赤光》的办刊故事
《少年》和《赤光》的办刊故事
谢煜桐
我们党国际传播事业的历史与党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。建党不久,国际传播事业也随之起步,党积极开展国际传播的各种探索。其中,海外办刊是很重要的内容和尝试。我们就从党在巴黎的两个刊物《少年》和《赤光》说起。
近现代以来,刊物一直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媒体平台,更是革命者手中的锐利武器。我们党成立后就在国内创办了《向导》,作为中央机关刊物。1922年8月,“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”在巴黎创办了《少年》月刊,由赵世炎、陈延年负责编辑和刻印工作,至1923年12月共出版了13期。“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”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,《少年》又成为“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”的机关刊物。《少年》刊载了周恩来、张申府、尹宽等中共早期党员所写的政论宣传文章,介绍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运动进展情况。1922年12月1日,《少年》推出“俄罗斯革命五周年纪念”专号,登载了多篇介绍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文章。从发行的范围看,《少年》不仅在法国和欧洲境内发行,也在美洲通过“加拿大华人工会”代为发行。
1924年2月,《少年》改组为《赤光》。周恩来负责编辑、发行,并担任主要撰稿人,邓小平、李富春等人也参与办刊工作,邓小平负责刻蜡版。《赤光》的印刷份数比《少年》多,发行范围也比《少年》广。比较起来,《少年》侧重于理论宣传,具有鲜明的党刊特点;《赤光》则侧重于宣传党的实际情况以及党的政策和主张,与各种非共产主义派别开展斗争,体现了时政性和战斗性。随着旅欧中共组织的发展壮大,《赤光》也逐渐由内部刊物发展成为公开刊物,并就重大政治事件发表文章,表明态度。1926年后,旅欧党、团员大批回国或者赴苏联学习,《赤光》仍坚持出版至1930年3月,总共出版55期。
关于《少年》《赤光》的办刊历史,有两个人是不得不多说几句的。第一个是周恩来。除了在《少年》上发表文章,周恩来还在《赤光》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。此外,《赤光》还把当时国内由国共两党领导的大革命作为宣传的重点。周恩来在《赤光》第2期上发表的《革命救国论》是一篇代表性的文章,对中国革命的对象、任务、动力,即“敌我友”等重大问题作了阐述。
第二个是邓小平。邓小平当时是旅欧共青团负责人之一,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《赤光》上,他既从事刻写油印等事务性工作,又亲自提笔撰写文章。邓小平的文章短小精悍、思想犀利、言辞泼辣,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,这与大家所熟悉的他在后来长期革命生涯中的那种要言不烦、直截了当、干脆果断的语言风格是高度契合的。
(作者系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国际港澳中心主任)